实验室负责人:刘云,电话:13511941300
实验室技术员:张川,电话:18198226629
勘探地球物理实验室是“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下属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固体地球为主要研究、探测对象,为地质学、固体矿床学提供科研支撑和技术保障的综合性、科研型实验室。勘探地球物理学是通过先进的电子和信息技术、数学工具对地球的各种物理场及其现象进行观测和分析,探索研究地球内部及其周围空间、物质组成、形成和演化,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和生活环境,预警、防御及减轻地球与空间灾害对人类的影响,探测和开发国民经济中急需的能源及资源,提供理论、方法指导和实用技术。勘探地球物理实验室的定位:研究、探索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地球物理场的传播规律,研究地球地核、地幔至浅地表深度范围内地球介质物性结构的空间分布,为大规模成矿规律研究以及矿床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勘探地球物理实验室的服务项目:面向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物探单位等地学机构,开展地球物理科研、勘探、实验项目合作与交流;内容涵盖油气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地球浅层结构工程勘查,地球浅、中、深部构造研究,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研究,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探,地热、地下水、考古勘探,水利、交通基础勘查,城市建设、环境勘查,滑坡、泥石流预警、监测,地震监测与灾后安全评估等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生态环境的相关领域。
一、实验室主要设备
1、多功能电法仪V8
技术参数:
道数: 3磁道,3电道若组成网络化采集系统,道数不受限制
频率范围: 10,000Hz 到 DC
数据存储:可插拔CF卡(存储量可扩展至2G)
模数转换器:每道一个,24位,采样率最高可达96000样点/秒
重量: 7Kg
键盘: 触按式防水ASCII码键盘
显示: 阳光下可视彩色液晶背光显示屏,分辨率为640*480
接头: 多针军用磁探头连接口,GPS天线,电瓶和接地接口测量电极接线柱
输入电压: 12V 直流
功耗: 约15W
处理 器: DMdP Vortex86sx和多个快速辅助处理器
环境: 工作温度-20℃到+50℃
功能模块:大地电磁法(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各种时域瞬变电磁法(TDEM)、时域和频域的激发极化法(TDIP, SIP)、各种直流电法(偶极装置、斯伦贝谢装置、温纳装置)。
2、地面电磁探测系统SEP
技术参数:
道数: 6磁道,6电道(可组成分布式观测系统)
频率范围: MT:1000s-400Hz, CSAMT:16s-10kHz
数据存储:可插拔CF卡
接头: 多针军用磁探头连接口,GPS天线,电瓶和接地接口测量电极接线柱
操作方式:通过Wi-Fi连接主机,使用专用软件进行采集参数设置和采集控制
输入电压: 12V 直流
处理 器:核心控制器:OMAP3530处理器,采集控制器:FPGA XC3S200芯片
功能模块:大地电磁法(MT)、音频大地电磁法(AMT)、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
3、高精度质子磁力仪EREV-1
技术参数:
绝对精度:小于0.2nT,普遍为0.1-0.2nT(大于2秒采样)
普遍噪音值:0.05-0.13nT(大于2秒采样)
读数分辨率:0.01nT
测量范围:10,000nT-150,000nT
梯度容量:7,000nT/m
采样率:1,2,3,4,5,6,10,12,15,20,30,60秒
采样模式:同步(连续或单点),异步(单点)
通讯距离:通视情况下6.4km,实际通讯距离与所配置的天线有关,选配功能
梯度同步精度:小于1us
工作模式:单点,连续,梯度,梯度连续四种模式
存储媒介:标配16GBSD卡,支持32GB及以上超大容量SD卡
数据传输:SD卡或USB数据线
电池指标:14.8V,6Ah无磁锂电池,可选配外置12V,12Ah常规锂电池,进行日变站工作。
工作温度:-40摄氏度-----70摄氏度
重量:探头:0.8Kg;主机:1.9Kg(含电池)
尺寸:探头:最大处直径80mm,长度170mm;主机:240*110*125mm;探头线长2.5米
功能模块:磁法总场测量,梯度测量。
二、服务内容
勘探地球物理实验室以“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面向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物探单位等地学机构,提供地球物理的重磁场、地电场的勘探、解释与反演计算,并提供测试报告。具体服务领域包括:金属、非金属矿床勘探,地热、地下水、考古勘探,水利、交通基础勘查,城市基础、环境勘查,滑坡、泥石流预警、监测,地震监测与灾后安全评估等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安全、生态环境的相关领域。
收费标准按照本实验室相关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可参见实验室制订的相关文件(见附件)。
三、实验室支撑人员
刘 云,博士,副研究员;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研究方向: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与反演成像,电法勘探,深部隐伏矿床物探方法与技术。
汪 超,博士,副研究员;专业:数字信号与信息技术;研究方向:地球物理矢量信号的去噪、波场重建等理论方法研究。
张 川,工程师,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研究方向:电法勘探,物性测量和地质建模。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kuangchuang@vip.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