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翟双猛研究员邀请,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谢龙剑研究员于7月14日至16日访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化所)。访问期间,谢龙剑研究员于7月15日下午在地化所青年学术论坛作了题为“硅酸质熔体的高压行为与地球结构起源”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翟双猛研究员主持,吸引了所内40余名科研人员及研究生参加。
在报告中,谢龙剑研究员重点介绍了其在熔体高温高压行为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早期地球岩浆洋结晶演化过程为研究主线,系统阐述了熔体对地球内部结构形成的关键作用。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开发的可产生4000 K超高温且具高X光透过性的掺硼金刚石加热器,成功将硅酸质熔体粘度数据的测量最高压力从13 GPa拓展至30 GPa,并据此提出了岩浆洋早期冷凝的分离结晶模型,为现今地幔原始不均一性的岩浆洋起源提供了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基于高温高压实验结果,绘制了下地幔顶部含水橄榄岩熔融相图,揭示了岩浆洋冷凝熔体成分的演变规律。研究提出,岩浆洋结晶晚期会在下地幔顶部晚期形成熔体富集层,为地幔转换带原始水提供了新的解释。
第三部分根据前人研究和逻辑推理,创新性地提出410 km不连续面低速带可能是岩浆洋残留的假说。为验证这一假说,研究团队开发了多项创新实验技术:通过快速淬火技术测定了410 km低速带的熔体高度富水,提出只有高度富铁的区域才能形成稳定的熔体层,解释了410 km低速带的全球分布但不连续的双模态特征;利用高压含水熔体液封技术测定了410 km低速带熔体的黏度,解释了低速带的双层结构模型;采用新型高透X光的硼复合材料压力介质,结合掺硼金刚石和高压熔体液封技术,成功将同步辐射X光吸收法原位熔体密度测量的最高压力从6.5 GPa拓展到14 GPa,测定了410 km 不连续面低速带的熔体密度。
整场报告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系统展示了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创新揭示地球深部过程的重要成果,对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起源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就实验技术细节、结果解译以及未来研究方向与谢龙剑研究员进行了热烈讨论学术交流气氛浓厚。
谢龙剑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谢龙剑研究员简介】
谢龙剑研究员201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学士;2018年毕业于日本冈山大学行星物质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8~2024年先后在在德国拜罗伊特地质研究所、美国卡内基研究所地球与行星实验室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5年1月加入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温高压条件下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开发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精确测量相关物性参数,深入探究熔体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塑造作用。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熔体在地球内部结构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地幔化学不均一性起源和深部不连续面的结构成因机制提供了重要实验证据。研究成果发表在PNAS、 Nat. Commun.、GRL、EPSL、Rev. Sci. Instrum.等国际知名期刊,并被日本SPring-8、法国SOLEIL、德国DESY等国家著名同步辐射中心选为亮点和前沿工作。获得2020年度日本SPring-8用户委员会(SPURC)青年科学奖。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矿产成矿与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