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0日下午,我室第20期“青年学术论坛”在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次论坛主题是“东南亚成矿作用研究”,邀请我室吴承泉副研究员和毛伟副研究员作报告。论坛由高剑峰研究员主持,全所40余名科技人员及研究生参会。
吴承泉报告题目为“印尼爪哇地块斑岩-浅成低温成矿差异性及制约因素”。印尼巽他弧发育世界级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新生代印澳板块向北俯冲的产物。其中西爪哇地区(古陆基底区)主要发育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Au-Ag-Pb-Zn)矿床,而东爪哇(新生陆壳区)则主要发育斑岩型Cu-Au矿床,二者有明显差异。通过西爪哇Ciemas金多金属矿床和东爪哇Tumpangpitu铜金矿床的研究显示,巽他陆核为西爪哇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的金属来源;而Roo Rise 俯冲在东爪哇之下,则可能为斑岩-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毛伟报告题目为“缅甸Kuntabin Sn-W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及锡石地球化学研究”。他首先对东南亚巨型锡矿带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进行了梳理,介绍了锡成矿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随后对缅甸Kuntabin矿床进行了解剖,通过锆石、锡石和辉钼矿定年,推断该矿床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壳俯冲至Sibumasu地块之下最早的岩浆活动和Sn-W成矿作用。在该矿床中鉴别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锡石,锡石中Fe和Nb的吸收作用主导了锡石的阴极发光图像特征。通过辉钼矿Re含量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揭示缅甸Sn-W成矿作用是地壳物质重熔产生的。最后对东南亚巨型锡矿带未来研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进行了探讨。
毛伟作报告
吴承泉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与会人员与2位报告人进行了细致充分的讨论,会场气氛热烈。本期论坛是“东南亚成矿作用研究”系列专题的第一部分,未来“青年学术论坛”将继续围绕这一专题继续开展交流。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