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下午,矿床室第33期“青年学术论坛”在我室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主题为“铅锌矿成因”。围绕该主题,韩涛及兰青两位青年老师分别从重晶石和有机质与铅锌成矿的关系这一新视角剖析了铅锌矿成因。本次报告我所40余名科技人员及研究生到现场参会,国内130余名专家在线参会,会议由高剑峰研究员主持。
韩涛博士报告的题目是“从重晶石的角度看铅锌矿的形成”。他系统介绍了最近基于沉积层状重晶石矿床提出的硫酸盐有限的硫化水体(SLES)模型,即Sulfate-limited Euxinic Seawater model。报告通过科学争论-提出假说-预测与验证的方式详细展开,在对已有SEDEX模型和Subseafloor Replacement模型评述基础上,提出SLES模型可以更合理的解释碎屑岩建造硫化物矿床和重晶石矿床的地史分布特征,提出了有重晶石一定会有铅锌的规律并在南华盆地进行了验证。他进一步提出,除了黄铁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外,关注重晶石可以为矿床研究提供另一视角或维度的信息。
兰青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有机质演化及其在铅锌矿成矿中的作用”。他在报告中结合国内外有机质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主要扮演的角色,如“活化”、“迁移”、“沉淀”等,并以金顶铅锌矿床为例,系统介绍了矿区及周围发育的有机质类型、镜下特征等,结合有机质生标参数,对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及来源进行了研究。最后,他结合区域上广泛发育的硫酸盐(石膏)与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指出金顶早期成矿阶段的还原性硫产生机制为细菌硫酸盐还原作用(BSR),而晚期成矿阶段的还原性硫主要来自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并提出了合理的成矿模式。该项成果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对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中还原性硫的形成机制问题的争论。
本次报告内容丰富,会议气氛活跃,现场和线上与会人就相关科学问题,与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促进了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取得很好效果。
(矿床室韩涛、兰青、朱经经、刘亮等供稿)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