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室邀请,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访问我所,并于10月10日在矿床室“地球演化与成矿高级学术论坛”做了两个学术报告,题目分别为:1、岩浆引擎与板块运动驱动力;2、地球上氧逸度变化与控制因素。
地球与其他太阳系行星差异巨大,主要因素是因为地球存在氧气。地球上存在氧气、存在板块运动、存在生命的关键因素是存在水。在地质历史上,地球大气经历了多次氧含量升高事件。对地球第二次大氧化事件,是利用对氧敏感的元素来确定的。孙卫东研究员课题组对火山岩中Th/U比值的研究发现,Th/U比值的降低,对应了地球大氧化事件。控制地球氧逸度的主要元素包括H,Fe,S,C,O。孙卫东研究员认为C是仅次于Fe的控制地球氧逸度的重要元素。Fe在地核中是金属铁,地幔中是二价铁,同时地幔中也存在大量的三价铁。Fe对地表氧逸度的影响是靠C来传递。
对金伯利岩的研究发现,现今的金伯利岩主要是五亿年以来形成的,经过重构后发现这些金伯利岩都对应地幔低速异常带(即地幔柱出现的地方),并且全部出现在克拉通环境。而克拉通是高度部分熔融、亏损挥发分的。而富含挥发分(高达10%游离CO2)的金伯利岩为什么会形成在克拉通环境,并且还与核幔边界相关?金伯利岩中高含量的CO2从何而来仍然存在争议。
前人研究认为,C在170km以下主要以金刚石的形式存在。地幔在部分熔融形成岩浆后,会有少量CO2形成,CO2形成于金刚石的redox melting反应。而地幔中的三价铁仅能氧化少量的金刚石,能生成30ppm的CO2,可以达到MORB中CO2含量。形成金伯利岩所含CO2,需要的三价铁超过地幔中含量的上百倍。孙卫东研究员认为,岩浆中的CO2可能不是全部来源于金刚石redox melting,地球深部很可能有CO2,碳酸盐的存在。
地球演化过程,最主要的是核幔分异过程。在该过程中,金属铁进入地核;二价铁在高压下发生歧化反应,分解为金属铁和三价铁,三价铁进入布里吉曼石中。布里吉曼石在上下地幔边界(660km)不稳定,分解释放多余的三价铁,三价铁氧化金刚石形成CO2,CO2交代地幔可形成碳酸盐化地幔,形成富CO2的地幔源区。岩石圈厚度控制了部分熔融程度,从而决定了部分熔融是碳酸盐熔融还是硅酸盐熔融。地幔柱的出现导致升温,富CO2的地幔源区首先释放最易融组分CO2,形成爆炸性喷发的金伯利岩。随着地幔柱往上升,其它硅酸盐组分熔融,形成硅酸盐熔体,碳酸盐所占比例越来越低。
孙卫东研究员提出模型,认为在岩浆海中,大量金刚石倾向于聚集在上下地幔边界。现代洋壳俯冲模式在6亿年左右形成,俯冲将物质带到下地幔,并将富含三价铁的布里吉曼石带到上地幔分解释放三价铁,三价铁氧化金刚石并形成CO2。CO2被带到地表后在生物作用下形成有机碳并释放氧气。这是地球上一个最重要的氧化过程。
报告结束后,孙卫东研究员与在场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孙卫东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矿床室 梁庆林 樊海峰供稿)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