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矿床室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继峰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研究员于2019年11月18日访问了地化所,并在“地球演化与成矿高级学术论坛”作学术报告。报告会由矿床室胡瑞忠研究员主持。
许继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与斑岩成矿”。该报告基于许教授团队近年在青藏高原的研究,详细阐述了拉萨地块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时空格架,提出(1)新特提斯洋俯冲始于早侏罗世,并于155-110Ma转为平坦俯冲,随后于110-70 Ma发生了俯冲板片回转,最终在70-50Ma发生俯冲板片断离和印亚大陆碰撞;(2)冈底斯中部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代表了一个夭折的初始洋盆,其打开始于150Ma;(3)班公湖-怒江洋俯冲始于中侏罗世(~163Ma),最早弧陆碰撞发生于130-150Ma,随后大洋继续俯冲,并最终闭合于110-90 Ma。此外,结合拉萨地块斑岩铜矿形成时代及大洋俯冲演化历史,强调俯冲角度的变化、板片断离或洋脊俯冲等可能是触发斑岩铜矿形成的主要机制。最后,通过系统的碰撞型和俯冲型斑岩铜矿对比,指出二者存在显著地球化学差异,其中碰撞型斑岩体一般具有相对高的Th/Yb比值。
杨志明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模型”,报告首先总结回顾了斑岩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随后以冈底斯巨型斑岩铜矿带为例,详细阐述了碰撞型斑岩铜矿的地壳熔融机制、新生下地壳形成机制、岩浆富水机制以及金属Cu和S的来源。强调俯冲期形成的岛弧根部(即新生下地壳)富含硫化物堆晶体的部分熔融提供了成矿所需金属和S,而水则来自于角闪岩化下地壳脱水和超钾质岩浆水的混合,后者最初始来自于印度陆壳俯冲脱水。其次,杨志明研究员通过系统的对比研究,提出碰撞型斑岩铜矿带的蚀变矿化与俯冲型有所不同,这体现在前者的Cu沉淀主要发生在绢英岩化带而非钾化带。
两位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积极的讨论与交流,回答了各位老师和同学关注问题,让聆听报告的师生们受益匪浅。
许继峰作报告
杨志明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矿床室朱经经 供稿)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