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我室第47期青年学术论坛在实验室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邀请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万野副研究员及云南大学张伟副教授作报告。
万野报告题目为“热液流体液–液不混溶作用的成矿效应-来自其物理性质的制约”。他首先介绍了热液流体液-液不混溶这一特殊的相行为状态,并对液-液不混溶的发生体系、发生机理及热力学特征进行回顾,提出成矿流体液-液不混溶可能在火成碳酸岩型稀土矿形成过程中发生并产生重要影响。不混溶流体的流体力学性质差异将导致两相流体的分离,从而控制成矿元素在大尺度上的富集与迁移,然而前期研究对不混溶流体相的物理性质的关注较少。万野建立了基于光学观测的体积计算方法,并结合拉曼定量方法与质量守恒分析,测定了液–液不混溶所分离出的富盐相流体密度。同时,设计实验观测并记录了重球在富盐相流体中的沉降过程,进而获得了富盐相流体的粘度。结果显示,液–液不混溶作用产生的富盐液相具有高密度与低粘度的特征,有利于成矿元素的高效富集与迁移。
张伟报告题目为“氟铈矿-岩浆-热液稀土成矿过程中缺失的重要环节”。他对北秦岭太平镇稀土矿床中氟铈矿开展详细的矿物学研究,结合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揭示了氟铈矿是矿床中最早沉淀的稀土矿物,并且主要发育在深部石英-方解石-氟铈矿脉体中。然而,氟铈矿极易与CO2进一步反应形成稀土氟碳酸盐矿物(如氟碳铈矿),导致氟铈矿难以在后期流体演化过程中保存下来。通过系统的稀土矿物成分分析,表明交代氟铈矿的次生氟碳铈矿具有与氟铈矿一致的La/Nd比值和稀土配分,说明在交代过程中,次生氟碳铈矿基本继承了氟铈矿的稀土成分,因此稀土矿物的成分以及La/Nd比值可以作为追踪氟铈矿是否存在的重要指标。
两位科研人员的报告内容丰富详实,条理清晰,会议气氛活跃,与会人员就相关科学问题,与报告主讲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促进了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取得良好效果。
万野作报告
张伟作报告
(矿床室 毛伟 供稿)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