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矿床室第54期“青年学术论坛”在室三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主题为“境外矿产开发与成因研究”。围绕本主题,本次论坛邀请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杨顺虎高级工程师和本室黄明亮副研究员做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朱经经研究员主持,地化所近50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加。
杨顺虎高级工程师以《赞比亚Cu-Co矿产资源开发现状及新技术应用》为题首先做报告。他介绍了沉积岩型Cu-Co矿床的研究背景,总结了此类矿床的共性特点及可能的成矿模式。以中非Cu-Co成矿带为例,介绍了我国对境外Cu-Co资源矿产的投资及开发现状;并对比分析了赞比亚和刚果(金)资源禀赋、资源储量现状,以及与Cu-Co开发相关的人机物料的供需关系。最后以近期热门的AI找矿为例,分析总结了AI技术在勘探中的应用场景,认为AI技术是一种能提高矿业开发效率的工具,其计算、分析能力与我们对勘探开发的深入认识的融合是负责任可持续开发矿产资源潜力的关键。报告聚焦中非Cu-Co成矿带,展示了中资企业在非洲进行关键矿产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趋势,也希望更多关注这些资源、科研宝库地区。
杨顺虎高级工程师作学术报告
黄明亮副研究员以《伊朗Kerman铜矿带Takht-Gonbad斑岩铜矿地质特征与成因》为题,介绍了伊朗Kerman铜矿带地质特征,并将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主要碰撞型斑岩铜矿床的时空分布做了深入对比。随后,聚焦带内Takht-Gonbad铜矿床,对其发育的主要蚀变类型、脉体类型及穿插关系、多期岩浆岩及与成矿关系进行了详细解剖。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的锆石U-Pb、辉钼矿Re-Os年代学研究确定该矿床形成于渐新世,显著早于带内中新世主成矿作用。精细的热液石英期次及其与Cu沉淀关系、成矿早期高盐度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成分分析发现,其成矿流体性质、演化过程和金属含量与全球主要斑岩铜矿床具有相似性。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和岩浆岩成分变化,提出该矿床形成于俯冲向碰撞的转变阶段,代表了Kerman铜矿带碰撞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开端。
黄明亮副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两位青年地质科学家的精彩报告引起参与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浓厚兴趣,并在会上开展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矿床室 王新松/供稿)
版权所有: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话:0851-5891199 传真:0851-5891664 电子邮件:chenhongwei@mail.gyig.ac.cn
京ICP备05002857号